書評:OUTPUT 最高學以致用法

樺澤紫苑著,賴郁婷譯: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(臺北:春天出版國際,2020)

學過的東西總是瞬間忘掉?外語學了幾年還是不會開口說?學過幾種什麼什麼記憶法總是沒有幫助?何不試試以OUTPUT為主導的學習法。

最近,《OUTPUT》的續作《INPUT 最高學習法》的中文版終於推出,這又讓我再看了一遍《OUTPUT》,一方面是要復習書中的內容,另一方也是想身體力行,執行書中所謂的OUTPUT學習法。

有關於學習,大部分人都是重視「輸入」。輸入就是指不停地看一大堆東西、上一大堆課,然後就期望自己能夠掌握某種知識。想要懂語言,就不停地看一堆參考書、看該語言的電視劇;想要學一門知識,就上YouTube看一堆短片,然後花錢買網課,甚至還覺得越昂貴越好。

但我想,大部分人都有過「學過的東西很快就忘掉」的困擾吧。我更聽過一位名人指:「讀下的書忘掉了,是代表它已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」,我當時便因此自我感覺良好,認為忘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。但本書的作者很明確指出,這是不行的:

有人會說:「我看書很專心,不可能那麼輕易就忘記內容。」倘若是這樣,請各位現在就從書櫃裡隨便抽出一本書,花五分鐘的時間說明一下書裡的內容。如果可以在五分鐘內說明清楚,表示不但記住了內容,而且大腦確實獲得知識,成為自我成長的養分。

相反的,假使無法說明,就代表其實大腦並沒有記住內容。既然大腦沒有留下記憶,等於完全沒有用。

對於很多的認為學習就是不停輸入這回事,作者明確指出了:

能改變人生的,只有輸出。

這本書的特點,就是以「重視輸出」的角度,把很多成功學、腦科學等內容申連起來,再加上作者的醫生背景,使本書成為能夠現學現賣,實用性很強又不失理論支持的書。

輸入和輸出的黄金比例為3:7

作者認為,輸出的量要比輸入更多,這種做法違反了一般人「書讀得越多越好」直覺。作者在本書的首部分引用了不同的科學知識說明,唯有經過實踐行為、從腦裏提出知識,才能令知識記得更穩妥:

人的大腦機制,會將「重要情報」視為長期記憶儲存起來,「非重要情報」則忘記。而所謂「重要情報」,就是輸入大腦之後經常「被運用的情報」。

也就是說,情報就算輸入大腦,假使沒有經常運用,很快就會忘記。

輸入大腦的情報,會暫時被儲存在叫做「海馬迴」的部位,時間大約是二至四週。在海馬迴暫時保存的這段時間內,如果情報經常被運用,大腦就會斷定該情報是「重要情報」,將它移至「顳葉」的長期記憶中儲存。

建基第一章的法則,本書接著以說、寫、行動、訓練四大範疇為框架說明當中要注意的事項。作者認為練習輸出的最好起點是從「說」開始,當中的秘竅在於,不能只說出事實,而是在事實之上加上個人的感想和意見。例如吃過飯後,比起只說:「我去了社群媒體上大家都在說的那間店了!」(事實),加上「那裏的海鮮湯超濃郁、超好吃的!」(感想)、「我覺得那間店一定會很快就會大受歡迎」(意見)等經過自己的思…

--

--

黃震軒 Michael Wong
黃震軒 Michael Wong

Written by 黃震軒 Michael Wong

香港人/中文大學博士生/學習/研究生/日文/中日古代思想史

No responses yet